函數的語法

模式匹配 (Pattern matching)

本章講的就是 Haskell 那套獨特的語法結構,先從模式匹配開始。模式匹配通過檢查數據的特定結構來檢查其是否匹配,並按模式從中取得數據。

在定義函數時,你可以為不同的模式分別定義函數本身,這就讓程式碼更加簡潔易讀。你可以匹配一切數據型別 --- 數字,字元,List,元組,等等。我們弄個簡單函數,讓它檢查我們傳給它的數字是不是 7。

lucky :: (Integral a) => a -> String  
lucky 7 = "LUCKY NUMBER SEVEN!"  
lucky x = "Sorry, you're out of luck, pal!"

在呼叫 lucky 時,模式會從上至下進行檢查,一旦有匹配,那對應的函數體就被應用了。這個模式中的唯一匹配是參數為 7,如果不是 7,就轉到下一個模式,它匹配一切數值並將其綁定為 x 。這個函數完全可以使用 if 實現,不過我們若要個分辨 1 到 5 中的數字,而無視其它數的函數該怎麼辦?要是沒有模式匹配的話,那可得好大一棵 if-else 樹了!

sayMe :: (Integral a) => a -> String  
sayMe 1 = "One!"  
sayMe 2 = "Two!"  
sayMe 3 = "Three!"  
sayMe 4 = "Four!"  
sayMe 5 = "Five!"  
sayMe x = "Not between 1 and 5"

注意下,如果我們把最後匹配一切的那個模式挪到最前,它的結果就全都是 "Not between 1 and 5" 了。因為它自己匹配了一切數字,不給後面的模式留機會。

記得前面實現的那個階乘函數麼?當時是把 n 的階乘定義成了 product [1..n]。也可以寫出像數學那樣的遞迴實現,先說明 0 的階乘是 1 ,再說明每個正整數的階乘都是這個數與它前驅 (predecessor) 對應的階乘的積。如下便是翻譯到 Haskell 的樣子:

factorial :: (Integral a) => a -> a  
factorial 0 = 1  
factorial n = n * factorial (n - 1)

這就是我們定義的第一個遞迴函數。遞迴在 Haskell 中十分重要,我們會在後面深入理解。如果拿一個數(如 3)呼叫 factorial 函數,這就是接下來的計算步驟:先計算 3*factorial 2factorial 2 等於 2*factorial 1,也就是 3*(2*(factorial 1))factorial 1 等於 1*factorial 0,好,得 3*(2*(1*factorial 0)),遞迴在這裡到頭了,嗯 --- 我們在萬能匹配前面有定義,0 的階乘是 1。於是最終的結果等於 3*(2*(1*1))。若是把第二個模式放在前面,它就會捕獲包括 0 在內的一切數字,這一來我們的計算就永遠都不會停止了。這便是為什麼說模式的順序是如此重要:它總是優先匹配最符合的那個,最後才是那個萬能的。

模式匹配也會失敗。假如這個函數:

charName :: Char -> String  
charName 'a' = "Albert"  
charName 'b' = "Broseph"  
charName 'c' = "Cecil"

拿個它沒有考慮到的字元去呼叫它,你就會看到這個:

ghci> charName 'a'  
"Albert"  
ghci> charName 'b'  
"Broseph"  
ghci> charName 'h'  
"*** Exception: tut.hs:(53,0)-(55,21): Non-exhaustive patterns in function charName

它告訴我們說,這個模式不夠全面。因此,在定義模式時,一定要留一個萬能匹配的模式,這樣我們的程序就不會為了不可預料的輸入而崩潰了。

對 Tuple 同樣可以使用模式匹配。寫個函數,將二維空間中的向量相加該如何?將它們的 x 項和 y 項分別相加就是了。如果不瞭解模式匹配,我們很可能會寫出這樣的程式碼:

addVectors :: (Num a) => (a, a) -> (a, a) -> (a, a)  
addVectors a b = (fst a + fst b, snd a + snd b)

嗯,可以運行。但有更好的方法,上模式匹配:

addVectors :: (Num a) => (a, a) -> (a, a) -> (a, a)  
addVectors (x1, y1) (x2, y2) = (x1 + x2, y1 + y2)

there we go!好多了!注意,它已經是個萬能的匹配了。兩個 addVector 的型別都是 addVectors:: (Num a) => (a,a) -> (a,a) -> (a,a),我們就能夠保證,兩個參數都是序對 (Pair) 了。

fstsnd 可以從序對中取出元素。三元組 (Tripple) 呢?嗯,沒現成的函數,得自己動手:

first :: (a, b, c) -> a  
first (x, _, _) = x  

second :: (a, b, c) -> b  
second (_, y, _) = y  

third :: (a, b, c) -> c  
third (_, _, z) = z

這裡的 _ 就和 List Comprehension 中一樣。表示我們不關心這部分的具體內容。

說到 List Comprehension,我想起來在 List Comprehension 中也能用模式匹配:

ghci> let xs = [(1,3), (4,3), (2,4), (5,3), (5,6), (3,1)]  
ghci> [a+b | (a,b) <- xs]  
[4,7,6,8,11,4]

一旦模式匹配失敗,它就簡單挪到下個元素。

對 List 本身也可以使用模式匹配。你可以用 []: 來匹配它。因為 [1,2,3] 本質就是 1:2:3:[] 的語法糖。你也可以使用前一種形式,像 x:xs 這樣的模式可以將 List 的頭部綁定為 x,尾部綁定為 xs。如果這 List 只有一個元素,那麼 xs 就是一個空 List。

*Note*:``x:xs`` 這模式的應用非常廣泛,尤其是遞迴函數。不過它只能匹配長度大於等於 1 的 List。

如果你要把 List 的前三個元素都綁定到變數中,可以使用類似 x:y:z:xs 這樣的形式。它只能匹配長度大於等於 3 的 List。

我們已經知道了對 List 做模式匹配的方法,就實現個我們自己的 head 函數。

head' :: [a] -> a  
head' [] = error "Can't call head on an empty list, dummy!"  
head' (x:_) = x

看看管不管用:

ghci> head' [4,5,6]  
4  
ghci> head' "Hello"  
'H'

漂亮!注意下,你若要綁定多個變數(用 _ 也是如此),我們必須用括號將其括起。同時注意下我們用的這個 error 函數,它可以生成一個運行時錯誤,用參數中的字串表示對錯誤的描述。它會直接導致程序崩潰,因此應謹慎使用。可是對一個空 List 取 head 真的不靠譜哇。

弄個簡單函數,讓它用非標準的英語給我們展示 List 的前幾項。

tell :: (Show a) => [a] -> String  
tell [] = "The list is empty"  
tell (x:[]) = "The list has one element: " ++ show x  
tell (x:y:[]) = "The list has two elements: " ++ show x ++ " and " ++ show y  
tell (x:y:_) = "This list is long. The first two elements are: " ++ show x ++ " and " ++ show y

這個函數顧及了空 List,單元素 List,雙元素 List 以及較長的 List,所以這個函數很安全。(x:[])(x:y:[]) 也可以寫作 [x][x,y] (有了語法糖,我們不必多加括號)。不過 (x:y:_) 這樣的模式就不行了,因為它匹配的 List 長度不固定。

我們曾用 List Comprehension 實現過自己的 length 函數,現在用模式匹配和遞迴重新實現它:

length' :: (Num b) => [a] -> b  
length' [] = 0  
length' (_:xs) = 1 + length' xs

這與先前寫的那個 factorial 函數很相似。先定義好未知輸入的結果 --- 空 List,這也叫作邊界條件。再在第二個模式中將這 List 分割為頭部和尾部。說,List 的長度就是其尾部的長度加 1。匹配頭部用的 _,因為我們並不關心它的值。同時也應明確,我們顧及了 List 所有可能的模式:第一個模式匹配空 List,第二個匹配任意的非空 List。

看下拿 "ham" 呼叫 length' 會怎樣。首先它會檢查它是否為空 List。顯然不是,於是進入下一模式。它匹配了第二個模式,把它分割為頭部和尾部並無視掉頭部的值,得長度就是 1+length' "am"。ok。以此類推,"am"length 就是 1+length' "m"。好,現在我們有了 1+(1+length' "m")length' "m"1+length "" (也就是 1+length' [] )。根據定義,length' [] 等於 0。最後得 1+(1+(1+0))

再實現 sum。我們知道空 List 的和是 0,就把它定義為一個模式。我們也知道一個 List 的和就是頭部加上尾部的和的和。寫下來就成了:

sum' :: (Num a) => [a] -> a  
sum' [] = 0  
sum' (x:xs) = x + sum' xs

還有個東西叫做 as 模式,就是將一個名字和 @ 置於模式前,可以在按模式分割什麼東西時仍保留對其整體的引用。如這個模式 xs@(x:y:ys),它會匹配出與 x:y:ys 對應的東西,同時你也可以方便地通過 xs 得到整個 List,而不必在函數體中重複 x:y:ys。看下這個 quick and dirty 的例子:

capital :: String -> String  
capital "" = "Empty string, whoops!"  
capital all@(x:xs) = "The first letter of " ++ all ++ " is " ++ [x]
ghci> capital "Dracula"  
"The first letter of Dracula is D"

我們使用 as 模式通常就是為了在較大的模式中保留對整體的引用,從而減少重複性的工作。

還有——你不可以在模式匹配中使用 ++。若有個模式是 (xs++ys),那麼這個 List 該從什麼地方分開呢?不靠譜吧。而 (xs++[x,y,z]) 或只一個 (xs++[x]) 或許還能說的過去,不過出於 List 的本質,這樣寫也是不可以的。

什麼是 Guards

模式用來檢查一個值是否合適並從中取值,而 guard 則用來檢查一個值的某項屬性是否為真。咋一聽有點像是 if 語句,實際上也正是如此。不過處理多個條件分支時 guard 的可讀性要高些,並且與模式匹配契合的很好。

在講解它的語法前,我們先看一個用到 guard 的函數。它會依據你的 BMI 值 (body mass index,身體質量指數)來不同程度地侮辱你。BMI 值即為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。如果小於 18.5,就是太瘦;如果在 18.5 到 25 之間,就是正常;25 到 30 之間,超重;如果超過 30,肥胖。這就是那個函數(我們目前暫不為您計算 BMI,它只是直接取一個 BMI 值)。

bmiTell :: (RealFloat a) => a -> String  
bmiTell bmi  
    | bmi <= 18.5 = "You're underweight, you emo, you!"  
    | bmi <= 25.0 = "You're supposedly normal. Pffft, I bet you're ugly!"  
    | bmi <= 30.0 = "You're fat! Lose some weight, fatty!"  
    | otherwise   = "You're a whale, congratulations!"

guard 由跟在函數名及參數後面的豎綫標誌,通常他們都是靠右一個縮進排成一列。一個 guard 就是一個布爾表達式,如果為真,就使用其對應的函數體。如果為假,就送去見下一個 guard,如之繼續。如果我們用 24.3 呼叫這個函數,它就會先檢查它是否小於等於 18.5,顯然不是,於是見下一個 guard。24.3 小於 25.0,因此通過了第二個 guard 的檢查,就返回第二個字串。

在這裡則是相當的簡潔,不過不難想象這在命令式語言中又會是怎樣的一棵 if-else 樹。由於 if-else 的大樹比較雜亂,若是出現問題會很難發現,guard 對此則十分清楚。

最後的那個 guard 往往都是 otherwise,它的定義就是簡單一個 otherwise = True ,捕獲一切。這與模式很相像,只是模式檢查的是匹配,而它們檢查的是布爾表達式 。如果一個函數的所有 guard 都沒有通過(而且沒有提供 otherwise 作萬能匹配),就轉入下一模式。這便是 guard 與模式契合的地方。如果始終沒有找到合適的 guard 或模式,就會發生一個錯誤。

當然,guard 可以在含有任意數量參數的函數中使用。省得用戶在使用這函數之前每次都自己計算 bmi。我們修改下這個函數,讓它取身高體重為我們計算。

bmiTell :: (RealFloat a) => a -> a -> String  
bmiTell weight height  
    | weight / height ^ 2 <= 18.5 = "You're underweight, you emo, you!"  
    | weight / height ^ 2 <= 25.0 = "You're supposedly normal. Pffft, I bet you're ugly!"  
    | weight / height ^ 2 <= 30.0 = "You're fat! Lose some weight, fatty!"  
    | otherwise                 = "You're a whale, congratulations!"

你可以測試自己胖不胖。

ghci> bmiTell 85 1.90  
"You're supposedly normal. Pffft, I bet you're ugly!"

運行的結果是我不太胖。不過程式卻說我很醜。

要注意一點,函數的名字和參數的後面並沒有 =。許多初學者會造成語法錯誤,就是因為在後面加上了 =

另一個簡單的例子:寫個自己的 max 函數。應該還記得,它是取兩個可比較的值,返回較大的那個。

max' :: (Ord a) => a -> a -> a  
max' a b   
    | a > b     = a  
    | otherwise = b

guard 也可以塞在一行裡面。但這樣會喪失可讀性,因此是不被鼓勵的。即使是較短的函數也是如此,不過出於展示,我們可以這樣重寫 max'

max' :: (Ord a) => a -> a -> a  
max' a b | a > b = a | otherwise = b

這樣的寫法根本一點都不容易讀。

我們再來試試用 guard 實現我們自己的 compare 函數:

myCompare :: (Ord a) => a -> a -> Ordering  
a `myCompare` b  
    | a > b     = GT  
    | a == b    = EQ  
    | otherwise = LT
ghci> 3 `myCompare` 2  
GT
*Note*:通過反單引號,我們不僅可以以中綴形式呼叫函數,也可以在定義函數的時候使用它。有時這樣會更易讀。

關鍵字 Where

前一節中我們寫了這個 bmi 計算函數:

bmiTell :: (RealFloat a) => a -> a -> String  
bmiTell weight height  
    | weight / height ^ 2 <= 18.5 = "You're underweight, you emo, you!"  
    | weight / height ^ 2 <= 25.0 = "You're supposedly normal. Pffft, I bet you're ugly!"  
    | weight / height ^ 2 <= 30.0 = "You're fat! Lose some weight, fatty!"  
    | otherwise                   = "You're a whale, congratulations!"

注意,我們重複了 3 次。我們重複了 3 次。程式設計師的字典裡不應該有"重複"這個詞。既然發現有重複,那麼給它一個名字來代替這三個表達式會更好些。嗯,我們可以這樣修改:

bmiTell :: (RealFloat a) => a -> a -> String  
bmiTell weight height  
    | bmi <= 18.5 = "You're underweight, you emo, you!"  
    | bmi <= 25.0 = "You're supposedly normal. Pffft, I bet you're ugly!"  
    | bmi <= 30.0 = "You're fat! Lose some weight, fatty!"  
    | otherwise   = "You're a whale, congratulations!"  
    where bmi = weight / height ^ 2

我們的 where 關鍵字跟在 guard 後面(最好是與豎綫縮進一致),可以定義多個名字和函數。這些名字對每個 guard 都是可見的,這一來就避免了重複。如果我們打算換種方式計算 bmi,只需進行一次修改就行了。通過命名,我們提升了程式碼的可讀性,並且由於 bmi 只計算了一次,函數的執行效率也有所提升。我們可以再做下修改:

bmiTell :: (RealFloat a) => a -> a -> String  
bmiTell weight height  
    | bmi <= skinny = "You're underweight, you emo, you!"  
    | bmi <= normal = "You're supposedly normal. Pffft, I bet you're ugly!"  
    | bmi <= fat    = "You're fat! Lose some weight, fatty!"  
    | otherwise     = "You're a whale, congratulations!"  
    where bmi = weight / height ^ 2  
          skinny = 18.5  
          normal = 25.0  
          fat = 30.0

函數在 where 綁定中定義的名字只對本函數可見,因此我們不必擔心它會污染其他函數的命名空間。注意,其中的名字都是一列垂直排開,如果不這樣規範,Haskell 就搞不清楚它們在哪個地方了。

where 綁定不會在多個模式中共享。如果你在一個函數的多個模式中重複用到同一名字,就應該把它置於全局定義之中。

where 綁定也可以使用模式匹配!前面那段程式碼可以改成:

...  
where bmi = weight / height ^ 2  
      (skinny, normal, fat) = (18.5, 25.0, 30.0)

我們再搞個簡單函數,讓它告訴我們姓名的首字母:

initials :: String -> String -> String  
initials firstname lastname = [f] ++ ". " ++ [l] ++ "."  
    where (f:_) = firstname  
          (l:_) = lastname

我們完全按可以在函數的參數上直接使用模式匹配(這樣更短更簡潔),在這裡只是為了演示在 where 語句中同樣可以使用模式匹配:

where 綁定可以定義名字,也可以定義函數。保持健康的程式語言風格,我們搞個計算一組 bmi 的函數:

calcBmis :: (RealFloat a) => [(a, a)] -> [a]  
calcBmis xs = [bmi w h | (w, h) <- xs] 
    where bmi weight height = weight / height ^ 2

這就全了!在這裡將 bmi 搞成一個函數,是因為我們不能依據參數直接進行計算,而必須先從傳入函數的 List 中取出每個序對並計算對應的值。

where 綁定還可以一層套一層地來使用。 有個常見的寫法是,在定義一個函數的時候也寫幾個輔助函數擺在 where 綁定中。 而每個輔助函數也可以透過 where 擁有各自的輔助函數。

關鍵字 Let

let 綁定與 where 綁定很相似。where 綁定是在函數底部定義名字,對包括所有 guard 在內的整個函數可見。let 綁定則是個表達式,允許你在任何位置定義局部變數,而對不同的 guard 不可見。正如 Haskell 中所有賦值結構一樣,let 綁定也可以使用模式匹配。看下它的實際應用!這是個依據半徑和高度求圓柱體表面積的函數:

cylinder :: (RealFloat a) => a -> a -> a  
cylinder r h = 
    let sideArea = 2 * pi * r * h  
        topArea = pi * r ^2  
    in  sideArea + 2 * topArea

let 的格式為 let [bindings] in [expressions]。在 let 中綁定的名字僅對 in 部分可見。let 裡面定義的名字也得對齊到一列。不難看出,這用 where 綁定也可以做到。那麼它倆有什麼區別呢?看起來無非就是,let 把綁定放在語句前面而 where 放在後面嘛。

不同之處在於,let 綁定本身是個表達式,而 where 綁定則是個語法結構。還記得前面我們講if語句時提到它是個表達式,因而可以隨處安放?

ghci> [if 5 > 3 then "Woo" else "Boo", if 'a' > 'b' then "Foo" else "Bar"]  
["Woo", "Bar"]  
ghci> 4 * (if 10 > 5 then 10 else 0) + 2  
42

let 綁定也可以實現:

ghci> 4 * (let a = 9 in a + 1) + 2  
42

let 也可以定義局部函數:

ghci> [let square x = x * x in (square 5, square 3, square 2)]  
[(25,9,4)]

若要在一行中綁定多個名字,再將它們排成一列顯然是不可以的。不過可以用分號將其分開。

ghci> (let a = 100; b = 200; c = 300 in a*b*c, let foo="Hey "; bar = "there!" in foo ++ bar)  
(6000000,"Hey there!")

最後那個綁定後面的分號不是必須的,不過加上也沒關係。如我們前面所說,你可以在 let 綁定中使用模式匹配。這在從 Tuple 取值之類的操作中很方便。

ghci> (let (a,b,c) = (1,2,3) in a+b+c) * 100  
600

你也可以把 let 綁定放到 List Comprehension 中。我們重寫下那個計算 bmi 值的函數,用個 let 替換掉原先的 where

calcBmis :: (RealFloat a) => [(a, a)] -> [a]  
calcBmis xs = [bmi | (w, h) <- xs, let bmi = w / h ^ 2]

List Comprehension 中 let 綁定的樣子和限制條件差不多,只不過它做的不是過濾,而是綁定名字。let 中綁定的名字在輸出函數及限制條件中都可見。這一來我們就可以讓我們的函數隻返回胖子的 bmi 值:

calcBmis :: (RealFloat a) => [(a, a)] -> [a]  
calcBmis xs = [bmi | (w, h) <- xs, let bmi = w / h ^ 2, bmi >= 25.0]

(w, h) <- xs 這裡無法使用 bmi 這名字,因為它在 let 綁定的前面。

在 List Comprehension 中我們忽略了 let 綁定的 in 部分,因為名字的可見性已經預先定義好了。不過,把一個 let...in 放到限制條件中也是可以的,這樣名字只對這個限制條件可見。在 ghci 中 in 部分也可以省略,名字的定義就在整個交互中可見。

ghci> let zoot x y z = x * y + z  
ghci> zoot 3 9 2  
29  
ghci> let boot x y z = x * y + z in boot 3 4 2  
14  
ghci> boot  
< interactive>:1:0: Not in scope: `boot'

你說既然 let 已經這麼好了,還要 where 幹嘛呢?嗯,let 是個表達式,定義域限制的相當小,因此不能在多個 guard 中使用。一些朋友更喜歡 where,因為它是跟在函數體後面,把主函數體距離型別聲明近一些會更易讀。

Case expressions

有命令式程式語言 (C, C++, Java, etc.) 的經驗的同學一定會有所瞭解,很多命令式語言都提供了 case 語句。就是取一個變數,按照對變數的判斷選擇對應的程式碼塊。其中可能會存在一個萬能匹配以處理未預料的情況。

Haskell 取了這一概念融合其中。如其名,case 表達式就是,嗯,一種表達式。跟 if..elselet 一樣的表達式。用它可以對變數的不同情況分別求值,還可以使用模式匹配。Hmm,取一個變數,對它模式匹配,執行對應的程式碼塊。好像在哪兒聽過?啊,就是函數定義時參數的模式匹配!好吧,模式匹配本質上不過就是 case 語句的語法糖而已。這兩段程式碼就是完全等價的:

head' :: [a] -> a  
head' [] = error "No head for empty lists!"  
head' (x:_) = x
head' :: [a] -> a  
head' xs = case xs of [] -> error "No head for empty lists!"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(x:_) -> x

看得出,case表達式的語法十分簡單:

case expression of pattern -> result  
                   pattern -> result  
                   pattern -> result  
                   ...

expression 匹配合適的模式。 一如預期地,第一個模式若匹配,就執行第一個區塊的程式碼;否則就接下去比對下一個模式。如果到最後依然沒有匹配的模式,就會產生運行時錯誤。

函數參數的模式匹配只能在定義函數時使用,而 case 表達式可以用在任何地方。例如:

describeList :: [a] -> String  
describeList xs = "The list is " ++ case xs of [] -> "empty."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x] -> "a singleton list."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xs -> "a longer list."

這在表達式中作模式匹配很方便,由於模式匹配本質上就是 case 表達式的語法糖,那麼寫成這樣也是等價的:

describeList :: [a] -> String  
describeList xs = "The list is " ++ what xs  
    where what [] = "empty."  
          what [x] = "a singleton list."  
          what xs = "a longer list."

Last updated